
历经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五朝的明朝首辅大学士李东阳信任的金融杠杆,在阁18年,从政50余载。
身处政治漩涡中的他,曾在刘瑾一手遮天的黑暗朝堂之中幸存下来,并蛰伏数年最后徒手粉碎了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
君子如水,巧用机智的他是如何扳倒以刘瑾为首祸乱朝政的宦官集团呢?
一、山雨欲来、独善其身
古代给皇帝进谏的方式大抵有三种:直谏、劝谏和讽谏,可是如果皇帝听不进去,朝臣们也有办法,那就是利用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来进行道德绑架或者以死相逼。
如果这个皇帝还畏惧一点史家笔法的话,通常会选择就坡下驴,或折中采纳一下意见,以平息耿直忠臣的怒火。
展开剩余89%
但朱厚照是个油盐不进的皇帝,身处政治漩涡的李梦阳则采取了潜移默夺的方式除掉了为祸朝廷的刘瑾集团。
李东阳年轻时有人评价他“以貌寝,好诙谐,不为时宰所重。”虽相貌不堪,但性格随和与人为善,也就是这与人为善的好性格使得他可以在内阁集团遭到重创的时候被刘瑾集团“网开一面”。
相貌并不端丽的李东阳是一个妥妥的学霸,早年间是京城人人称赞的神童,由此被眀景帝赏识,下旨将李东阳送入顺天府读书。
后在天顺十八年考取进士,孝宗时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武宗时期,明朝官制的弊病逐渐开始显露,明朝前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帝们设置了文阁与宦官并立的局面。
而宦官自幼身体受到摧残且没有读书治学的经历,因而掌权时愚昧无能、无耻卑鄙,极尽谄媚之能事。
朱厚照年少登基,便被以刘瑾为首的宦官们骄纵得胡作非为,整日里声色犬马、弛废朝政。
更有甚时,皇帝见不到刘瑾还无法愉快的玩乐,正是由于皇帝对刘瑾等八虎的宦官集团如此宠爱,使得“口衔天宪,偌大权柄”的宦官们开始肆无忌惮的把持朝政、为祸社稷。
面对宦官无底线干政,李东阳和韩文联合上书弹劾刘瑾无果,文阁与宦官集团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意欲诛杀刘瑾的文阁官员接连上书,刘瑾方面便开始铲除朝堂异党。在文阁的接连上书依然没有引起皇帝重视,刘健、谢迁联合李东阳三人,一起上书弹压刘瑾,并不断向皇帝施压请求皇帝诛杀刘瑾。
皇帝的权衡之术开始向文阁倾斜,就在皇帝想要把刘瑾调任出京以图暂避风波的时候。
文阁刘、谢二人没有见好就收,依旧不断施压于皇帝让其诛杀刘瑾斩除后患。
刘瑾抓住了文阁过激手腕的弱点,在皇帝不满文阁的时候抱着皇上的大腿泣泪连连。
皇帝果然心软,在皇帝动摇的时刻,刘瑾进谗言激化皇帝与文阁的矛盾使得皇帝大怒,将刘、谢二人罢官。
此时权力的天平就凭借刘瑾的谗言谄媚而倾斜于宦官集团,三大文阁大臣一下子折损了两个,文阁的处境危在旦夕。
文阁三大臣一下子去了两个,那么留下来的那个人就不免成为了怀疑的对象。
于是就有谣言传说李东阳畏惧刘瑾而通风报信,亦或是李东阳首鼠两端只保全自己而陷同僚于不顾。
这时的李东阳百口莫辩,只得默默忍受这些诽谤。其实,“健、迁、东阳皆求去,帝独留东阳。”的原因并非是世人猜想的那样。
李东阳在刘谢二人离京后曾两次上书请辞,皇帝都没有批准,除了皇帝确是需要一个能臣为他效命之外。
另一个原因则是刘瑾并没有对李东阳穷追猛打,而是与“健迁声声色俱厉,唯李东阳语少缓”和“初健迁持议俗诛瑾,词甚厉,惟东阳语少缓,故独留。”有着直接关系。
不赶狗入穷巷必不会使狗歇斯底里地反击,对刘瑾等人先是激烈而后转为和缓的态度变化才体现出李东阳的斗争艺术是多么高超。
二、保全善类、潜移默夺
刘谢二人的罢官而李东阳独留。这时的李东阳不仅身处与刘瑾等人明争暗斗的漩涡之中,还有世人对其独留原因的非议加身。
颇具政治智慧的李东阳采取了文火慢炖的形式,在刘瑾集团的极力打杀忠臣架空
文阁的时候,李东阳没有激流勇进与之硬碰硬,而是与文阁臣子们配合,极力保全忠直之士。
先后保下了为刘瑾所恶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在刘瑾几欲置他于死地的时候,委婉进言,保住了刘大夏的命,最后刘大夏前往戍边暂时逃离了刘瑾集团的魔爪。
接着是杨一清,因为杨一清不愿投靠刘瑾惹得刘瑾不快,刘瑾集团便寻衅将杨一清下狱,也是李东阳等人尽力援救,才使得杨一清幸免于难得以获释。
后来,有人在御道放置了一封匿名信,言说皇帝任用奸臣,朝纲不振,皇帝大怒,命令刘瑾彻查
此时。
刘瑾则命令文武百官跪在奉天门前暴晒,时值酷热天气,竟有三人致死,病者无数,下狱的人数达三百余人。
李东阳向皇帝奏言:“匿名文字,出于一人之阴谋,诸臣在朝,仓稗拜起,岂能知之,况今夭时炎热,狱气薰燕弘数日之间,人将不自保矣。”在李东阳的
力解下,“众获释”。
除此之外,李东阳前前后后,保住了许多心怀社稷却被刘瑾集团贬害的良臣:大理寺评事罗侨、御史王时中、给事中安奎、潘希曾、御史张或、刘子励等人。
豁达清明的李东阳还保释了很多昔日反对自己的官员,比如曾经上书弹劾自己的国子生江熔。
正是因为李东阳出色的政治智慧,极力保全善类,才使得朝政大权并没有全面沦为刘瑾等人的私囊。
而后的几年内,李东阳一直采取这种策略,暗暗培植可以和刘瑾对抗的能人贤臣,只需等待一个时机,就可以将刘瑾集团一网打尽。
这样的斗争智慧也很好地诠释了昔日与刘谢二人弹劾刘瑾时“语稍缓”的目的。
三、时机成熟、铲除恶宦
在朝堂蛰伏了数年的李东阳一时白发横生,老态龙钟。岁月没有消磨掉他的斗志,垂垂老矣的李东阳仍然展现出自己强大的韧劲去等待那个扳倒刘瑾集团的时机。
而昔日被他救下的忠直之臣也都不约而同加入李东阳潜移默
夺得斗争计划中。
刘瑾这些年的所作所为,早已人神共愤,圈地谋私、冤杀大臣、刑狱连坐、残害忠良、教唆皇帝、纳贿肥私,桩桩件件罄竹难书。
自作孽不可活的刘瑾终于迎来了李东阳多年经营的反扑,正德五年四月,明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太监张永前去平叛。
杨一清趁机联合张永商议除掉刘瑾的计划。于是,在平叛之后张永借着献俘的机会,向明武宗揭发了
刘瑾十七条大罪。
这个权倾一时把握朝政许多年的刘瑾终于获罪入狱,但此时李东阳等人没有放松警惕,他们明白明武宗很可能会因为心软而再次释放刘瑾。
正当朝臣拿不准主意是进言诛杀刘瑾还是明哲保身的时候,李东阳站了出来,他一反往常和缓的政治立场,坚定地劝谏皇帝诛杀刘瑾,他强硬的态度一度让皇帝感到畏惧。
李东阳亲自协助明武宗亲自查抄刘瑾的宅邸,从其家中查抄出数百万两金银,并找到了伪造的玉玺和其他僭越的违禁物品,还从刘瑾时常携带的两把折扇中找到了两把匕首。
谋反的罪证摆在眼前,恶迹昭昭。明武宗大怒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并废除了刘瑾变法的一切举措。
李东阳数十年的蛰伏,与刘瑾集团周旋,极力保全大批忠直之士,在刘瑾倒台之后这些被保全的忠志之士也都回到了朝堂。
他在与刘瑾周旋的时候,一己之力遏制刘瑾势力的扩张,任用贤能,即便是先前恭维刘瑾态度暧昧不清的人,李东阳事后也没有过多苛责,而仍是根据他们的才能安排他们的职位。
李东阳潜移默夺保全善类,才使得朝堂上人才不至于被刘瑾集团全数打杀。
李东阳的贡献使得朝堂的风气不再污浊不堪,从而广开言路、任用贤臣。所以正德之后,明朝还呈现出了一派中兴的局面。
他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丛生,但好在其坚守初心、意志坚强,偶尔的违心之行、违心之言,都是成为他扳倒刘瑾集团逼不得已的手段。
正德十一年,李东阳病逝,谥号“文正”。忍辱负重终于守得云开,他的处世哲学和坚强意志信任的金融杠杆,真正值得我们敬仰。
发布于:天津市